在我們的傳統里,對老師有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,這好像是社會的一個共識,各個階層的人,可以有各自的階級態度,唯獨對于老師,都是很尊敬。如果仔細想想,老師往往并不是達官顯貴,也不是家財萬貫,對老師的尊敬,更多的源自于對道德和知識的崇敬,而老師扮演著對道德堅守和知識傳承角色。
其實,反觀歷史,文化繁榮、科技進步的時代,恰恰也是講學盛行的時代,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如此,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是如此,到現代社會文化、科學的全面繁榮,和學校的全面興起,參與教育和受教育的人大大增加,息息相關。就社會的發展而言,教育才是真正的根本。這也讓我覺得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五千年傳承,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——尊師重道。
看網上的視頻,小學生上課的時候,中國的小學生坐姿端正,發言是也是立正姿勢。國外的小學生,往往和隨意,發言時也不用站起來。有人說,咱國家的教育太古板,對孩子的天性有一定的約束?,F在想來,這何嘗不是對老師的一種尊重呢?只是以一種“禮”的形式來表現。至于對孩子天性的約束,應該談不上,以“禮”的形式,來規范學生的一言一行,往往更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。打開《禮記》,里面有著衣食住行、生老病死各方面的禮儀要求,而這些通過老師的講授,形成一個廣泛的公共意識和行為,進而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良性發展。
至于老師,無論何時,在我心目中都是高大的。時至今日,一想到老師,我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上學時,端端正正坐在教室的情景,那時老師最急切的就是學生對知識掌握不夠扎實,為了讓學生能夠盡快掌握課堂的知識點,拖堂也是常有的事。讀過《論語》,我也想到這樣一個情景,就是大家一起圍著老師,就一個問題,一邊請教,一邊展開充分的討論,而老師也會循循善誘,最后達到頓悟。大有“夫子莞爾”、“佛祖拈花一笑”之趣。說也奇怪,中西方的講學,在繁榮的時代,好像都是這樣形式展開。老師,人生的導師,確實不是虛語。
當然,老師最讓人尊敬的還有一點,就是對“道”的堅守,對“氣節”的恪守。生逢亂世,為了自己的“道”,孔子周游列國,被人稱為“累累若喪家之犬”,仍然“知其不可為而為之”,講學不輟。孟子為了自己的“道”,以“雖千萬人吾往矣”大無畏的精神,率道而行。而歷代古今中外的偉大學者,也以榮辱不驚、處亂不驚的方式,專注于自己的學術研究,為人類文化的繁榮,做出自己的貢獻。我想,這也是人們尊重老師的一個重要原因,不是因為他的社會地位或是財富的多寡,就是因為他崇高的思想和精神。
但當老師好像也不是容易的事,賢如孟子,也會說出“人之忌,在好為人師”??梢?,為人師表,重在傳道授業,不能貪圖居高臨下、受人尊敬的虛榮,更不能追求名聲和利益。同為唐宋八大家的韓愈和柳宗元,在當老師方面,有著不同的態度,韓愈《師說》,為當老師正名,所謂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”。柳宗元《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》,“不敢自謂有可師乎者”,栗栗然不敢為師,所謂“所避者名,所憂者其實”。到了亞里士多德,一句“吾愛吾師,吾更愛真理”,讓老師更加真實起來??梢?,作為老師,不僅要有韓愈的“傳到授業解惑”的能力,也要有柳宗元“避名就實”自我要求,更要有亞里士多德對“真理”的 追求。當老師,談何容易!而這也再次說明,老師為什么能夠獲得那么多的尊敬。
孟子說,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焉。其中一樂就是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”??梢?,作為老師,也有著屬于自己的快樂,那就是自己的學生學有所成,成為棟梁,這種快樂不是社會地位和財富所能給予的。我想,這也是作為老師,為什么能夠贏得人們尊敬的又一原因。
說實話,我很開心,從小接受的教育,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“尊師重道”。而在教師節來臨之際,腦海中再一次浮現出上學時老師走進教室的情景——全班同學異口同聲說到:“老師好!”——當時只道是上課前的一個儀式、一個禮節,現在想來,原來是那么親切,真想再說一聲“老師好!”
版權所有:陜西陜煤黃陵礦業有限公司(黃陵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)
地址: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 郵編:727307 技術支持:黃陵礦業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陜公網安備 61063202000102號 陜ICP備案05006082號-1